现在几乎所有的摄像机光靶都采用的是CCD,但其中奥妙有很大不同。BETACAM机头所配的CCD全都是2/3英寸(对角线长度),DVCOM绝大多数是1/2英寸,首光面积相差不小,即便同是2/3英寸,由于电荷“帧”“场”转移方式的不同,实际光靶的受光面积也相差很大,Philip公司的CCD采用FIT技术,其光靶实际受光面积要比采用FT技术的日本“池上”及“索尼”的摄像机大很多。不言而喻,受光面积大意味着优良好的“低照”指标。DVCOM绝大多数是IT方式,光靶的有效利用面积更低,并且IT的残余电荷比较大,摄像头的信噪比也就降不下来,对高亮信号(如强光源)易产生所谓“圬斑”(垂直亮条),所以广播级摄像机都不采用IT模式。另外,光靶的“亮度宽容度”是决定拍摄时所摄取的信息量的最重要的指标,Philip是电视宽容度的12倍,“池上”及“索尼”的摄像机最好的只能达到3倍,而DVCOM只有一倍,拍摄同样画面摄取所的信息量DVCOM要少很多,所以DVCOM拍摄的画面没有广播级机器那么“透”。
从CCD的后续电路上分析:
1.广播级摄像机的gamma效正全都是用的“反对数”曲线,这种曲线的灵感来源于“胶片”,它能压缩人眼不敏感的“高光”部分,而将对画面影响最大的“中间灰度”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扩展,使画面更加富有层次。据我所知DVCOM是没有这种效正的。后期软件的弥补是有限的,也是有代价的。
2.广播级摄像机都有良好的“梳状滤波电路”,可以使不同色彩的接合部产生数学上的“微分效应”,目的是避免不同的色彩之间相互“串扰”,即所谓避免“爬色”。DVCOM的“梳状滤波电路”要差很多,同是广播级的摄像机不同价格的“梳状滤波电路”也有差别。
3.广播级摄像机都有专门的肤色效正电路,记得Philip公司的LDK-90和LDK-91刚刚打入亚洲市场的时候,尽管性能很高,价格压得很低但仍然难以取得良好合销售业绩(但在欧洲却卖得很火)。原因之一就是最初的LDK-90和LDK-91没有开发针对亚洲人的“肤色效正”,在这方面“池上”及“索尼”做得很好,所以尽管整机性能比LDK系列的要差很多但“感观评价”却很好,直到现在大多数摄像还认为“池上”的摄像机是世界上最棒的。其实Philip的LDK-100系列已经做了针对亚洲人的“肤色效正”,整体性能(当然也包括价格)都比同类型的“池上”要高。可见“肤色效正”的重要性。 |